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仇童伟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小农户生产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经营的底色。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决不可能让小农户吃亏,而是要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是重要路径之一。
“在当前的经营模式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联结是以农业要素的直接交易为主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土地、生产性服务、物质资料等的交易。更深一步的联结可能涉及生产资料入股或者劳动力租赁等,但融合深度仍然不足,带动小农户增收的效果相对有限。”仇童伟表示,其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缺乏联农带农的激励、小农户缺乏参与共同经营的物质技术等资料,从而造成他们难以形成紧密的利益连接体。
实际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的本质并非单纯依靠生产资料的交易,更不是简单地交差应付,而是要形成一种依托生产资料和技术赋能的双向交互模式,实现节本增效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下,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广可能面临诸多挑战,由此造成赋能效果可能不足。关键在于如何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导入传统农业生产。此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农带农机制就需要创新,通过迂回交易模式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从而避免直接交易的摩擦和单纯生产资料交易的低回报。
仇童伟说,可以考虑通过如下几种迂回交易模式,将现代农业技术与经营模式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之中。
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推动小农户经营转型升级。改造传统农业,重点在于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和标准体系导入生产经营,其中的症结在于传统观念与现代科学的冲突。为此,需要借助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将小农户组织起来,通过生产资料的集约化利用和生产技术的标准化采纳,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与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组织化的迂回交易,将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可以避免技术推广的高交易费用,从而实现绿色、高效、节能、增收。
创新农业要素配置模式,推动小农户高质量增收。除了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小农户从农业发展中获益主要依赖于农业要素的配置。在传统的要素配置中,以生产要素的出租为主,直接交易的增收效果相对有限。尤其考虑到农业要素市场的竞争性,生产要素直接交易的平均效益并不高。为此,需要通过迂回交易模式,将农业要素集约化配置,通过引入现代农作技术、管理模式等软资源,充分发掘小农户持有生产资料的价值,提高增值收益的分享比例。
创新农业家庭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生产组织革新。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天然优势,但传统小农户家庭经营受限于规模、资本、技术、观念等,其潜能开发不足。因此,需要通过迂回交易模式,将现代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导入农业家庭经营。首先,应该以家庭农场的培育和生产要素的集约为前提,为技术赋能提供基础。其次,需要通过现代合约,将专业化生产与家庭经营连接起来,打造标准明确、技术先进、生产定向、管理明晰的现代化“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实现以家庭农场为核心,以现代技术扩散和管理模式推广为路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业家庭经营模式,切实发挥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比较优势。
金多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