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病史:患者男性,62岁,因“间断胸闷、心慌5天” 就诊;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收缩压最高>180mmHg,未规律诊治;1年前因“颈椎病”相关手术治疗;否认手术史、外伤史;既往史;
体格检查:脉搏73次/分,血压:99/57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律齐,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相关检查: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肿标(-);胸部增强CT示右前纵隔占位,考虑胸腺瘤。
· 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
胸部CT增强
右前纵隔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截径大小约35×26mm,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
展开剩余92%PET/CT图像
右前纵隔不规则软组织影,边缘较光滑,与邻近结构分界较清晰,大小约35×26×23mm,SUV最大值为3.0。
右前纵隔不规则软组织影,边缘较光滑,与邻近结构分界较清晰,大小约35×26×23mm,SUV最大值为3.0。
PET/CT检查所见:
描述:右前纵隔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密度均匀,边缘较光滑,与邻近结构分界较清晰,大小约35×26×23mm,放射性摄取均匀增高,SUV最大值为3.0。
诊断:
结论:右前纵隔不规则软组织团块,代谢均匀增高,考虑胸腺瘤;
建议:穿刺病理协诊。
随访病理结果
胸腺瘤
由上皮基质和淋巴细胞构成
概述
解剖基础:由上皮基质和淋巴细胞构成。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脂肪瘤均来源于胸腺组织;淋巴瘤、类癌和生殖细胞肿瘤可原发于胸腺;
功能:淋巴器官,与T细胞的成熟分化有关;
胸腺瘤为前纵隔最常见原发肿瘤,占前纵隔肿瘤的约50%,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多见于40-50岁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可分为非侵袭性胸腺瘤和侵袭性胸腺瘤两大类;非侵袭性胸腺瘤有完整包膜,手术易完整切除;而侵袭性胸腺瘤突破包膜生长,侵犯纵隔内其他组织,术后易复发,可发生转移。
约50%-60%的胸腺瘤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约30%-50%病例伴有重症肌无力,但仅有10%-15%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瘤;临床上常视为胸腺瘤有潜在恶性,易浸润附近组织器官。
病理分型与临床特征
胸腺瘤的WHO病理分型基于上皮细胞形态和淋巴细胞比例,分为A、AB、B1、B2、B3型及胸腺癌(C型)。其中A型预后最佳,而B3型和胸腺癌恶性程度最高。值得注意的是,约30-50%的胸腺瘤患者伴有副肿瘤综合征,其中重症肌无力最为常见,表现为晨轻暮重的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症状。其他伴随症状包括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
临床分期系统
胸腺瘤WHO病理分型与临床特征对比:
广泛采用的是Masaoka-Koga分期系统:
★I期:完整包膜内生长,无镜下浸润;
★II期:显微镜下浸润包膜(IIa)或肉眼侵犯周围脂肪组织(IIb);
★III期:侵犯邻近器官(心包、大血管、肺) IV期:胸膜或心包种植转移(IVa)或淋巴/血行转移(IVb)。
WHO组织分型与Masaoka临床分期
●A、AB、B1型分期大多属于Ⅰ期、 Ⅱ期;
●B2、B3、C型属于Ⅲ期、Ⅳ期的比例逐渐增高;
●但分型和分期还不具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临床表现
◆局部压迫症状:胸痛(40%)、咳嗽(30%)、上腔静脉综合征(10%);
◆全身性副肿瘤综合征:重症肌无力(30%-50%)、纯红细胞再生障碍(5%)、低丙种球蛋白血症(10%);
◆内分泌异常:库欣综合征(胸腺类癌)、高钙血症(鳞癌)。
影像表现
一、X线胸片(初筛手段):
典型表现:前纵隔第4-5胸椎水平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呈圆形或分叶状;
侧位片:肿块位于前中纵隔,心脏大血管前间隙;
侵袭性胸腺瘤特征:边缘不规则,膈肌抬高(膈神经受累),胸膜结节影;
局限性:对<2cm病灶检出率低,难以评估纵隔侵犯细节。
二、CT诊断(初核心检查手段):
作为胸腺瘤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敏感度98.21%),多层螺旋CT需采用薄层扫描(≤3mm)及多平面重(MPR);
1.非侵袭性胸腺瘤CT特征:
①前纵隔类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偏向一侧生长;
②密度均匀,边界光整,与邻近血管间存在脂肪间隙;
③增强后均匀强化,囊变区呈低密度无强化;
④偶见弧形或点状钙化(约10-20%病例)。
2.侵袭性胸腺瘤CT特征:
①形态不规则,分叶状轮廓;
②脂肪浸润征:肿瘤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消失(重要预警征象);
③血管包裹征:包绕纵隔血管(上腔静脉、肺动脉)但管腔未闭塞;
④胸膜种植转移:胸膜结节状增厚、胸腔积液(IVa期特征);
⑤密度不均匀,常见坏死囊变区;
⑥侵犯邻近结构(胸壁、心包、膈肌)。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胸腺瘤CT鉴别要点:
三、MR诊断(软组织对比优势):
MRI在以下场景具有特殊价值:碘对比剂禁忌患者、评估血管侵犯、鉴别胸腺增生与肿瘤、囊性病变分析。
1.典型信号特征:
T1WI:等/稍低信号(与肌肉相似);
T2WI:中高信号(高于肌肉);
DWI:扩散受限(ADC值低于淋巴瘤);
增强表现:轻中度渐进性强化;
2.特殊序列价值:
脂肪抑制序列:准确评估纵隔脂肪浸润;
电影MRI:观察大血管搏动与肿瘤关系;
多期增强:鉴别胸腺瘤与胸腺癌(后者快进快出);
囊性胸腺瘤特征:T2WI高信号囊变区+强化壁结节(鉴别点:单纯囊肿无壁结节)。
PET/CT核心作用
1.FDG代谢特征:
★良恶性鉴别:侵袭性胸腺瘤SUVmax常>5.0,非侵袭性多<3.5(但B3型与胸腺癌可重叠);
★胸腺癌/类癌:明显高摄取(SUVmax常>8.0),鳞癌可伴中央坏死区代谢缺损;
★转移灶探测:胸膜种植灶(呈“珍珠链”样高代谢)、骨转移(成骨性破坏伴高摄取);
2.PET/CT临床应用:
a.良恶性鉴别:侵袭性胸腺瘤SUVmax常>5.0,胸腺癌>8.0(如精原细胞瘤FDG高摄取);
b.分期评估:
▶检出胸膜种植转移(IVa期):表现为胸膜高代谢结节;
▶识别淋巴结转移(IVb期):前纵隔淋巴结SUVmax>2.5;
▶发现骨转移:成骨/混合性骨质破坏伴高摄取;
c.治疗反应评估:
▶EORTC标准:SUV降低>25%为部分代谢缓解 ;
▶Deauville评分:4-5分提示残留/复发;
▶复发监测:术后床FDG摄取持续升高提示复发(与术后炎性摄取鉴别);
d.图像解析要点:
▶生理性摄取识别:胸腺增生(青少年)、棕色脂肪、心肌本底;
▶假阳性原因:活动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病)、放疗后炎症; ▶假阴性风险:黏液表皮样癌、低级别神经内分泌瘤;
▶特殊征象:
①“彗星尾征” :沿胸膜种植的条索状高代谢灶;
②“双房征”:前纵隔原发灶+后纵隔淋巴结转移形成双代谢灶。
文献病例
文献病例一
AB型胸腺瘤患者影像学图像:
患者男性,42岁,体检发现前纵隔占位;
FDG-PET/CT图像示:前纵隔软组织结节(红箭头所示),边缘尚光滑,与邻近结构分界清晰,大小约3.6cmX2.3 cmX2.1cm,SUVmax为2.5。
文献病例二
胸腺鳞状细胞癌患者影像学检查图像:
女性,59岁,因胸痛就诊;
FDG-PET/CT图像示:前纵隔不规则软组织影(红箭头所示),边缘不规则,病变侵入中纵隔,与心包及头臂静脉分界不清,病变较大截面约4.5 cmX3.2 cmx2.8 cm, SUVmax为7.5,癌侵及肿物周围纤维脂肪组织及肺组织,可见脉管癌栓;
免疫组化:CAM5.2(+),CK(+),CKI9(+), CK7(+),EMA(+),Ki67(+80%),Vimentin(-),CD117(+),CD5(弱+),CD56(-),CgA(-),Syn(-)。
鉴别诊断
纵隔病变的影像鉴别需结合形态学、密度/信号、代谢及临床特征。
前纵隔病变的影像鉴别要点
前沿进展与临床挑战
1.技术创新方向:
▶双能量CT应用:能谱曲线在鉴别胸腺瘤与淋巴瘤(斜率差异)中的应用;
▶多参数MRI模型:ADC直方图分析预测胸腺瘤病理分型,DCE-MRI血流动力学评估微血管侵犯;
▶PET/MRI融合:提高局部侵犯评估精度(如神经侵犯);
▶人工智能应用:基于CT的3D肿瘤分割与体积倍增时间计算,影像组学预测胸腺瘤基因表达谱(如FOXP1表达)。
2.临床困境与对策:
▶交界性肿瘤处理:影像学表现介于II-III期的病例(建议MDT讨论新辅助治疗);
▶假性进展鉴别:免疫治疗后炎性反应(¹⁸F-FDG摄取一过性增高);
▶罕见亚型诊断:胸腺类癌:显著强化+钙化+高代谢(需与副神经节瘤鉴别);
▶肉瘤样癌:快速生长伴中心坏死,早期转移;
▶辐射剂量管理:青少年患者低剂量PET/CT方案。
小结
作为核医学医师,应主导多模态影像融合解读,在胸腺瘤诊疗全程中:
1.初诊阶段:结合CT解剖细节与PET功能代谢信息,提供精准分期;
2.治疗决策:利用生物靶区指导穿刺活检或引导放疗计划优化;
3.疗效监测:整合解剖与功能变化,早期识别治疗抵抗;
4.随访管理:甄别胸腺反跳与真性复发,避免过度治疗。
参考文献:
1. Carter BW, et al. AJR 2019(胸腺上皮肿瘤分期标准)
2. Treglia G, et al.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2020(PET/CT应用共识)
发布于:陕西省金多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